Tel: 13757199981 E-mail: great_fb@126.com
ICP备案证书号:浙ICP备 10214364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的各种光谱到达地面上比例虽因纬度、季节、地势和气象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上是稳定的。按照太阳辐射光的波长,一般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等。不同波长光的辐射对动植物的效应是不一样的。
1、紫外光
这 种光的波长在170——400nm之间。波长小于290nm的紫外光能引起植物的毁灭,故又称灭生性辐射。波长在290——400nm之间的紫外光是植物 所必需的光,它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可抑制作物伸长而使作物变矮,它对土壤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可晒种,并有催芽的作用等。
2、可见光
光 波长在400——760nm之间。本波段的光对植物的生活机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光效应上。它们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主要光线。特 别是在波长为600—700nm的红橙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强,有利于糖的形成,即产量的形成;波长为500—600nm的黄绿光,叶子吸收很少,而反 射最强;波长为400—500nm的篮紫光能延长植物开花的过程,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对植物的化学成分有强烈的影响。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只 是同化波长44—760nm波段光的能量。通常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称为生理辐射,又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红外光
光波长在760—4000nm之间。本波段的光对植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热效应上。它决定着之物有机体的温度和蒸腾作用,一般不能或很少被植物吸收。它对植物的生理过程没有实际作用,所以此波段光的辐射又称为非生物辐射。
1、光进入视觉通过以下三种形式:
光源光: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像霓虹灯、饰灯、烛灯等的光线都可以直接进入视觉。
透射光: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透射光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入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所达到的光透射率及波长特征。
反射光: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该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2、观察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时,对着光源(透射光)和背着光源(反射光)将看到试管内提取液颜色分别呈现出( D )
A.绿色和绿色 B.淡黄色和绿色
C.红色和橙黄色 D.绿色和红色
[解析] 由于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绿光几乎不被吸收。因此对着光源(透射光)为绿色,背着光源(反射光)为红色。
3、“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在透射光下是翠绿色的,在反射光下是棕红色的。”原因是什么?
对着光源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看到的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由于叶绿素提取液吸收的绿光部分最少,故用肉眼观察到的为绿色透射光。
背光源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看到的是叶绿素分子受激发后所产生的发射光谱。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子后,就由最稳定的、能量最低的基态提高到一个不稳定的、 高能量的激发态。由于激发态不稳定,因此发射光波(此光波即为荧光),消失能量,迅速由激发态回到基态。叶绿素分子吸收的光能有一部分用于分子内部振动 上,辐射出的能量就小。光是以光子的形式不连续传播的,而且E=hv=hc/λ,即波长与光子能量成反比。因此,反射出的光波波长比入射光波的波长长,叶 绿素提取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叫做荧光现象。
4、叶绿体的透射光和反射光为什么不同?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大量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光,白光透过色素提取液时,白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被吸收了,剩下的光经人眼的加工,看起来就成绿色的了(其实其中还有、橙光、黄光、靛光等)。
真正的反射光也跟透射光一样是以绿色光为主的。我们看到的暗红色,是由于溶液中的色素吸收了蓝紫光后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没有了相应的酶系统),形成荧光 重新辐射出来。因为能量在吸收——辐射过程中有一部分转化成热能损失了,所以荧光是比蓝紫光能量少的红光。又由于色素对绿光来说几乎是完全透明的,透过的 绿光很多,反射的绿光很少。因此,从透射方向看是绿光为主,我们看起来是绿色的,从反射方向看,绿光很少,以红色的荧光为主,我们看起来就是红色的。
叶绿体色素只有被提取到溶液中后才有荧光现象。在正常叶片中的色素由于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了,没有荧光。
色素吸收的红光也会形成荧光,但红光的能量低,再损失一部分后,辐射出来的荧光就成了人眼看不到的红外光了。
1、缺铁症。新叶叶肉变黄,但叶脉仍绿,一般不会很快枯萎。但时间长了,叶缘会逐渐枯萎。矫正方法:及时进行叶面喷洒0.3-0.5%的(硫酸亚铁溶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缺镁症。先从老叶的叶缘两侧开始向内黄化,随着缺镁程度的加剧,叶片呈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根群少,叶小、花小、花色淡,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矫正方法:叶片喷洒0.2-0.4%的硫酸镁溶液2-3次,或每株施钙镁磷肥2-3克。
3、缺钙症状。顶芽易受伤,叶尖,叶缘枯死,叶尖常弯曲成钩状,根系也会坏死,严重时则全株枯死。矫正方法:可用0.2-0.4%的石灰水溶液进行浇灌,连浇2-3次,每次每株20-30毫升。
实践证明,微量元素缺乏症,一般多是长期不换土,或长期单一施用氮素化肥的结果。如能采用肥沃的盆土并定期换盆添土,及注意施有机肥料,一般花卉是不会缺少微量元素的。
活性氧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一类自由基,对植物有很强的伤害.本文总结了铁、镁、锌元素胁迫影响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机制.铁对于催化植物体内的 Haber-Weiss反应产生活性氧具有重要作用.镁诱导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失调与光氧化有密切关系.缺锌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含量升高,其机制是多 方面的:NADPH氧化酶氧化能力提高,O2^-产生增多;体内铁浓度升高,增强了铁诱导的活性氧的产生;光氧化伤害加重;清除系统活性降低
1) 氮肥:即以氮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碳酸氢铵、尿素、销铵、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
氮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铵态氮, 包括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二是硝态氮,主要是硝酸铵;三是酰胺态氮肥,主要是尿素。尿素是最常用氮素化肥,含氮46%左右,长期施用对土壤无 不良影响,宜作基肥和追肥,作根外追肥效果也很理想。不宜作种肥。而碳酸氢铵易分解和挥发,作基肥、追肥均可,宜覆土深施,不可作种肥。这些氮肥的特点 是:肥效快,易溶于水,易吸水潮解,应注意保存。氮肥除氨水和碳酸氢铵是碱性、微碱性和易挥发外,其它品种都是微酸性,不能和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 施用。硝态氮施用于水田不如施用于早地效果好,因为施用于水田会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能促进植物体尤其是茎叶的生长。氮肥的施用要适量,前期施用过多,会造 成疯长,叶片披散;中、后期施用过多,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田间郁闭,植株瘦弱,贪青晚熟,易倒伏,结实率和千粒重都低;氮肥施用过多,还会引起病虫害的 滋生。因此,在生产上硅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情适量平稳施肥,切勿施用过多或一次施用过重。
缺氮:植株浅绿、基部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分枝或分蘖少,出现早衰现象。若果树缺氮则表现为果小、果少、果皮硬等现象。
(2) 磷肥:即以磷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磷肥主要有钙镁磷和过磷酸钙两种。过磷酸钙又称普钙, 酸性,其中大部分磷溶于水,是速效性磷肥,对碱性土尤其适用。可作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追肥。钙镁磷肥则呈碱性,不溶于水而溶于弱酸,适用于酸性土。其 中含有大量钙、镁,是改良酸性土的良好肥料。一般作基肥,可以蘸秧根,拌稻种。钙镁磷的肥效迟缓,不溶于水,微碱性,性质稳定。这两种肥料都易被土壤固 定,影响肥效。
缺磷:植株深绿,常呈红色或紫色,干燥时暗绿。茎短而细,基部叶片变黄,开花期推迟,种子小,不饱满。
(3) 钾肥:即以钾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目前施用不多,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
钾肥主要有硫酸钾和氯化钾。氯化钾是常用优质钾素化肥,含氧化钾 50%一60%,适用于一般的土壤,可做基肥,追肥。硫酸钾含氧化钾为48%一52%。钾肥肥效快,酸性,易溶于水。因此,钾肥易流失。
缺钾:老叶沿叶缘首先黄化,严重时叶缘呈灼烧状。